清华大学我系近代物理研究所博士生杨玉梓、王喆副教授和陈少敏教授,在大亚湾实验通过反应堆中微子流强与能谱的精确测量,研究了它们随裂变燃料燃耗的变化规律,在国际上以最高精度确认了反应堆裂变产生中微子的理论模型与实验测量不符。并根据数据研究了模型的修改方向,以3倍标准偏差排除了基于HM模型的惰性中微子假设(见图1),以超过25倍标准偏差排除了模型的能谱预期,并且排除了商业核电站在运行以后的核燃料组分(U-235,U-238,Pu-239和Pu241)中,Pu-239裂变中微子微分能谱是造成这种不符的主因,为理论模型的修正指明了方向。相关成果于2023年5月22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Phys. Rev. Lett. 130, 211801(2023))。
图1. 实验测量平均总中微子反贝塔衰变产额(横轴)和归一化总产额变化率(纵轴)的结果与HM和SM2018模型预测的差异。其中,HM模型基于仅使用虚拟贝塔分支获得的裂变产物的总贝塔能谱的转换,而SM2018模型则基于所有裂变产物单个贝塔分支的相加计算,同时它使用了基于最新评估的衰变数据库。图中可以看出,HM模型预测与大亚湾数据测量有明显差异,而SM2018模型在总产额方面则基本与数据相符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大鹏区大亚湾核电站内,是国际知名的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其设计的主要物理目标为测量中微子振荡的第三个混合角θ13,目前它对θ13的测量精度远超世界同期实验,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难以被其他实验超越。清华大学研究团队是大亚湾中微子实验众多合作单位中的重要一员,并且还在不断地为θ13振荡参数,中微子流强和能谱测量做出更多的贡献。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03/PhysRevLett.130.21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