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靳闻
我留恋清华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我的血液中已经深深溶入了“清华”这两个字。我想最重要的是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要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也就是我们校训说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顾秉林
图为2008年12月5日,顾秉林做客“与校长面对面”活动,同学们热情地围在他身边,久久不愿离去。 记者 郭海军 摄
2月20日下午,主楼报告厅。面对全校近500名师生代表,顾秉林在一次又一次长久不息的热烈掌声中,向所有曾与他风雨同舟的清华人,向自己最热爱、最牵挂也为之付出多年心血的清华,深深鞠躬。
这,成为顾秉林在清华大学校长任上的最后一幕剪影。卸下担子,走出会场,顾秉林说自己感到的是如释重负的轻松。
从进入清华读书并留校工作至今,这位年逾花甲的老清华人在教学、科研和领导岗位上奋斗了47个春秋。担任清华校长9年来,3200多个日夜轮回中,他更是为学校发展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地贡献了智慧与心血。正像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智勇代表中央所评价的那样,他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奉献给了清华,奉献给了祖国的科技、教育事业。
担任校长期间,顾秉林反复思考、不断探索的是“科学认识和理解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一战略问题
顾秉林1945年10月出生于北国冰城哈尔滨,1965年考入suncitygroup太阳新城,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先后两度进入固体物理研究生班学习,1979年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首批公派出国人员赴丹麦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回到清华园。1988年,顾秉林成为清华当时最年轻的教授;两年后又成为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1999年荣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时,他先后担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物理系副主任、主任,理学院副院长及高等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职务。2000年,顾秉林走进了工字厅,先后被任命为研究生院院长、校长助理、副校长。2003年4月28日,在清华92周年校庆后的第二天,顾秉林从王大中校长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清华历史上第17位校长。
图为2003年9月,顾秉林与杨振宁先生共同看望陈省身先生(右二)。
在清华园学习、工作数十载,顾秉林对清华有着深刻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在宣布就职校长的党政干部大会上,顾秉林激动地表示:“我感到无上的光荣,更感到责任的重大。清华哺育、造就了我,我必将竭尽全力,报效清华、报效祖国。”
按照清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三个九年、分三步走”的总体发展战略,2003年正是第二个九年的“起始之年”。在第一个九年中,学校基本完成了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初步实现了向研究型大学的过渡,开放式办学的态势日渐清晰。面对第二个九年“重点突破,跨越发展,力争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目标,随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不断深化,针对社会上对我国建设一流大学的各种不同观点,顾秉林一直在思索:如何认识世界一流大学?在中国的大地上,怎样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出任校长后的首次教代会上,他讲话的第一方面内容,就是“科学认识、理解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问题”这一战略思考。
担任校长的9年间,顾秉林组织专家认真研究中国国情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亲自率团访问世界著名高校进行实地考察,深入院系基层结合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反复研究探讨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意义、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以及世界一流大学的“共性”与“个性”……经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讨和提炼,学校明确提出了“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四条基本标准:一是在一些主要办学指标上达到国际较高层次;二是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三是有若干优势学科率先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四是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大学文化。概括起来说,就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这一认识逐步成为广大干部和师生的共识,并在百年校庆前后多位中央领导同志来校视察时作了汇报,得到充分肯定。
作为一位教育家,顾秉林善于从历史发展中总结高等教育的规律。他认为,大学之道,育人为本、学术为魂、大师为先、责任为重。他分析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提出从“博洛尼亚传统”到“洪堡理念”,再到“威斯康辛精神”,高等学校的功能不断扩展,但人才培养是学校的原初使命,也始终是大学承担的根本任务。
明确这一原则,其实并不容易。顾秉林这一代中国大学校长,在21世纪初叶被推到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沿地带,他们面临的是和前任截然不同的历史条件和工作环境。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转型时期,大学既迎来了知识、技术和社会发展所提供的前所未有的资源支持,也面对着来自市场、政府及社会各个方面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承受着来自校园内外的要求大学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压力。“变革”因此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主题。顾秉林清楚地意识到,身处变革漩涡中的大学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着眼长远发展,坚守核心使命——人才培养。但同时他又强调,“坚守”不等于墨守成规。坚持以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的根本任务,也必须不断发展。只有充分地“发展”,才能更好地“坚守”。“发展”具有多重涵义,不仅是指目标,也指实现目标的途径。在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坚持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不是要削弱或贬低大学所承载的其他各项职能,而是要充分运用大学不断发展所形成的多种资源,把多种办学优势汇聚和转化到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上来。
正是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顾秉林又从清华办学不同阶段的发展历程中,总结出“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育人特色。面向新百年,顾秉林在全校第23次教育工作讨论会上进一步提出了“优势转化战略”。这一战略就是要保持和发展清华百年办学形成的综合性学科布局、高素质师资队伍、大规模科学研究、高层次国际交流、高质量后勤保障等多种办学优势,并自觉、主动地把这些优势转化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优势,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新型的拔尖人才。
百年清华,有独特的气质风骨,有无尽的精神财富。顾秉林十分重视继承清华百年办学的光荣传统,高度重视办学理念的丰富发展和大学文化的建设。他多次强调:“一流大学的本质在于其特有的校园文化、大学精神及运行机制。”借本科教学评估、百年校庆等契机,学校深入总结百年办学的基本经验,梳理、凝练办学理念,弘扬优良的校风、学风。在庆祝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代表学校的讲话中,顾秉林没有像很多惯常的校庆报告那样,按照回顾过去、关注现实、展望未来的“三段式”发言,而是以“清华精神”为主线,展示办学成就,体现清华人的理想与追求。在始终弘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基础上,他特别提出要大力倡导“人文日新”,并在此后的教师节大会、新生开学典礼、教代会等多种场合,就如何理解和弘扬“人文日新”精神作了全面阐述,强调面向新的百年,清华必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并举,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再创新的辉煌。
“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向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坚实迈进”,
是对顾秉林校长9年工作的高度评价
工作千头万绪,在一次与其他大学同行的交流中,顾秉林曾感叹:“与世界上那些著名大学的校长相比,中国的大学校长可能是最累的校长”。令人敬佩的是,在繁重的工作任务面前,在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扰面前,他始终注重把握全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求真务实。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清华大学教师干部大会上称赞顾秉林:“能够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入思考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积极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向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坚实迈进。”
顾秉林十分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他认为,每位学生都是一块“璞玉”,虽然有着不同的个性,但他们都具备成为优秀人才的潜力。要给他们不同的关爱,通过大师的精心雕琢,最终使他们成为独具魅力、令人回味的“艺术品”。他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希望清华学生成长为既有宽厚基础、又有广阔视野,既有鲜明个性、又能团结同学同事,能够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拔尖人才。在顾秉林的主导和支持下,清华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实践教育,首创了“新生研讨课”和“实验室科研探究课”,开展了“外语文化活动月”,实施了“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他大力推动教授上讲台,亲自为新生开设了一门名为“走进量子世界”的研讨课,每次都精心地准备课件,从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穿越长城与量子世界的关系,到《射雕英雄传》中主人公的高强武功对人才交叉培养的启示……以生动有趣的讲述、别开生面的讨论,引导大一新生,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更为老师们树立了倾心教学的榜样。
顾秉林力主科研工作要面向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建立不同的管理模式和评价体系,促进在“两个战场”上自主创新。他多次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尊重首创精神,创造宽松氛围,鼓励教师开展自由探索式的研究,力争创造高水平的成果。近年来,学校先后成立了心理学系、生命科学学院、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数学科学中心、国学研究院等院系和科研机构,加强基础理科、文科的建设。在一次文科座谈会上,顾秉林指出,清华大学的校风是“行胜于言”,但“行胜于言”不是不言,而是言必求实、言必求是,特别是在学术创新的过程中,要鼓励学者说真话、说实话、说新话,允许学者说错话,反对说假话、说空话。他多次大力倡导在学术研究中要弘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品格。同时,他又反复强调科研必须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发挥清华多学科综合优势,针对国家战略需求组织科研力量,对相关院系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要专项科研项目,以及与重点行业、部门和地区合作的大型攻关课题等,给予了高度关注、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他重视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在清华科技园成立15周年庆典大会上,提炼总结出促进成果转化的“清华模式”。为促进学校科研的良性发展,顾秉林积极向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反映,并通过政协提案建议等形式,推动“科研间接经费”补偿和学校控股的高技术企业税收返还等问题逐步解决。
顾秉林十分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更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强调“人才强校”是学校发展的核心战略。他求才、爱才、尊才、惜才,千方百计加强师资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近几年来,学校实施了“中青年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基础研究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青年教师专项津贴、选聘优秀副教授担任博士生导师等措施,促进大批中青年领军人才脱颖而出,薛其坤、张希、孟安明、王光谦、程京、南策文、李亚栋等年轻教授,均在40多岁时荣膺中科院或工程院院士。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通常被称作吸引人才的三件“法宝”,而在很多人看来,清华留住他们的还有顾秉林等校领导的人格魅力和宽广胸怀。在任期间,顾秉林求贤若渴,多次率队到国外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延揽人才,加大对海外杰出人才的引进力度,推进实施了高端人才的协议年薪制和特别研究员、特别副研究员等多项改革措施。经过深入细致的工作,继杨振宁、林家翘教授后,近年来又有姚期智教授全职来校任教、丘成桐教授出任数学中心主任,钱颖一教授、施一公教授等国际知名的中青年学者回校工作。施一公坦言,在面临是否回国工作这样的关键性抉择时,顾秉林校长深刻睿智的谈吐、真诚亲切的态度和积极务实的作风,给予他日益强烈的信任感和感召力。一次在美国访问时,顾秉林听丘成桐教授介绍了几位颇有学术潜力的年轻学者和学生,于是临时改变原有行程,专门安排了一个冷餐会与他们见面,介绍国内情况,欢迎他们到清华发展。顾秉林以自身的真诚与务实,促进了优秀师资力量在清华的集聚。
图为2009年11月15日,顾秉林与剑桥大学副校长莱斯利、麻省理工学院Energy Initiative主任莫尼兹共同见证三校低碳能源大学联盟的成立。记者 郭海军 摄
顾秉林把推进国际化办学作为提高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他提出,清华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全校各院系、各部门思考问题、开展工作的坐标系就必须从国内转向国际。他积极利用达沃斯论坛、联合国秘书长大学校长峰会等国际平台,宣传清华的办学成就,提升清华的国际影响与声誉,并主持百年校庆大学校长峰会形成“清华共识”;他力促建立学生国际培养体系,要求有关部门不断拓展渠道,实现了三分之一以上的本科生在学期间具有公派出国经历,促进学生开拓国际视野、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他推广物理系等开展国际评估的经验,推动学校在百年校庆前组织了若干学科的“诊断式”国际评估,既增进了国际权威学者对清华的了解,也切实发现了存在的问题;他重视与国际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及跨国企业的实质性合作,促进成立“清华大学-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低碳能源大学联盟”等联合机构,鼓励清华的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在推进各项工作的过程中,顾秉林坚持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让各位副校长放手工作,权责明确、提高效率。他曾在年终个人述职中半开玩笑地说:“我的主要任务就是‘找人’和‘找钱’——一是发掘能干的人才,二是积极筹措和拓展资源,为大家的工作创造好条件。”他注重调动广大干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大力鼓励和支持一些院系在学生通识教育、教师“准长期聘任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注意从基层的改革实践中总结经验。顾秉林非常重视学校的体制机制改革,主持通过了《关于加强学术委员会工作的若干意见》、《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等,强化校系学术委员会的职能,支持各院系普遍建立了教授会制度,尊重学者的意见建议,充分发挥教授在治学中的作用。虽然工作繁忙,但凡是院系骨干教师要约见他,他都会尽快安排,听取他们对学科和学校发展的建议意见。他还强调要区分不同院系、学科的特点,改进管理方式。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顾秉林主动要求把美术学院作为自己的联系点,对美院的发展给予特殊的关心和支持。
9年来,清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就。全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6项,其中,由顾秉林亲自主持的《创新性实践教育——基于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数量均居全国高校之首;外国留学生中的研究生突破1000人,增长了7.2倍,规模和比例稳居全国高校首位;综合实力和科研能力都大幅提升,全校科研经费从2002年的9.5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37.6亿元,全校总经费也从2002年的25.6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15亿元,增长都在3倍左右,实现了翻两番;全校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42项,包括1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项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科技进步一等奖,累计荣获国家科技奖总数保持全国高校首位;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高端人才的数量,从接近200人增加到400余人;新增建筑面积71.55万平方米,约相当于之前学校建筑面积总数的二分之一……目前,学校在授予博士学位、高水平论文、研究经费总量、本科生质量、师生比等主要办学指标上,均好于美国研究型大学联盟(AAU)的平均值,与一些世界顶尖大学相比,差距也大幅缩小。清华校园还被世界著名的《福布斯》杂志评为14个“全球最美丽的大学校园”之一。在百年校庆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充分肯定清华“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上迈出重大步伐、取得显著成绩”。
然而,在可喜的成绩面前,顾秉林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在全校百年校庆总结大会上,他讲的三点要求中第一点就是“深刻反思不足”。他说:“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更加深入地反思:在过去的办学实践中,存在哪些缺点和不足?面对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和国家的要求,仍有哪些问题和差距?面向当前的形势和未来的发展,面临哪些严峻的挑战?”在教师干部大会上所作的离任讲话中,他用整整一段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寄语新一任领导和广大师生员工,以更加开放的思想、更加创新的举措,进行更加艰辛的探索,“勇创新、尚沉潜、乐包容”,实现学校更好更快的发展。
曾选修新生研讨课的学生认为,“真正把学生放在心里的校长,一定会受到爱戴”;
曾当面反映问题的教师难忘,顾秉林“关爱师生、以人为本的大情怀”
“一位真正把学生放在心里的校长,一定会受到学生的爱戴。”这是2009年新年前夕的一次“与校长面对面”活动中,一位曾选修过“走进量子世界”新生研讨课的三年级学生发出的真诚感慨。这天晚上,顾秉林从当年来清华园读书的故事讲起,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求学经历、人生体验,阐述学校的育人理念和发展方略,也认真了解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建议,与大家倾情互动了两个多小时。
他从来不喜欢以教育者的身份给学生讲大道理,更愿意像朋友一样与学生平等地讨论问题。2003年暑假前,学校例行举办毕业典礼,顾秉林认为,典礼上的校长致辞不应长篇大论、千篇一律,而要抓住一个主题,切合本届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出希望和要求。此后9年来,除有一年研究生开学典礼时恰好出国访问外,顾秉林出席了每一次的开学和毕业典礼,先后发表了17篇开学典礼演讲、27篇毕业典礼演讲,向同学们讲责任、讲创新,讲诚信求真、讲独立思考,希望大家“做第一等的事业,做中国的脊梁”,寄语同学们“去除清华光环意识,留住清华责任意识;去除清高寡合的书生意气,留住求知求真的书生本色”……每篇演讲中心突出、论述深刻、篇幅短小、语言生动,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校内外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顾秉林是在“非典”暴发的特殊时期就任清华校长的。当时,学校领导班子在并无上级指示的情况下,做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决定:为减少人员流动带来的传染风险,为了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所有在校同学一律留在学校,在清华园里生活、学习,抗击“非典”。他认为,校长的第一责任就是要保护学生,这用不着观望别人,也不需要任何行政命令。家长们不放心孩子,顾秉林亲自给一位学生家长回信写道:“清华人素有‘国难当头,挺身而出’的传统。只要我们在,清华园里‘一个也不能少’的誓言,就一定是我们全力奋斗的目标。”
图为2008年5月13日,清华师生为救援汶川灾区紧急献血,顾秉林到场看望,他深情地说:“你们不仅奉献了鲜血,也奉献了自己对祖国、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一天,顾秉林收到法学院一位女研究生的来信,信中诉说了她想到内蒙古工作、但又有点儿患得患失的苦恼。顾秉林把这位同学约到办公室,热情地鼓励她:“年轻人就得有志在四方的胆魄和勇气,有点冒险精神。”这位同学坚定了信心,现在已是一名基层干部,每年还给他寄来一点当地的土特产,感谢校长在关键时候给予的点拨和鼓励!2003年入学的水工32班,是水利系的一个普通班级。为了更近距离地接触普通学生,顾秉林主动提出担任该班的“编外班主任”。他抽空参加班上的中秋晚会、读书节,资助班级活动经费,甚至费心为学生物色篮球教练。有两件事令已经毕业的水工32班学生至今难以忘怀:2003年底,他们将一艘船模送给顾秉林作为新年礼物,3年后当他们再次来到校长的办公室时,发现船模依然摆在柜子里特别显眼的位置;毕业晚会上,他们邀请顾秉林参加一个互动游戏:把一些同学照片上的面部细节“隐藏”掉,但讲出这个同学的性格、籍贯等辅助信息,猜照片主人的姓名,大家没有想到的是,顾校长竟一个不落全部猜对!
有一次接受记者采访,讲到几年前一名清华学生的“泼熊事件”,顾秉林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他说:“我是做教育的,教育以人为本,总希望年轻人能够成才。当时社会上有呼声让学校开除他,但我们没有这么做,而是让他拖延一年毕业。对待年轻人,教育者总是希望能给他一条路。”一位著名大学的校长在谈到受处分的学生时落泪,这让采访他的记者感到“非常受触动”。
顾秉林关心、爱护学生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就在他离任的前几天,正值新学期开学,他仍然亲自带领有关领导,到清华学堂和几个教室楼检查公共教室的教学设施,到注册中心、紫荆公寓等看望返校注册的学子,到学生文化活动中心观看了学生艺术团的整场寒假汇报演出。
图为2010年6月,顾秉林参加青年教师学术沙龙,希望青年教师加强思想火花的碰撞,加强跨学科的交流和研究。
顾秉林十分关心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他首先提出了建设“和谐校园”的理念,注意帮助大家解决各种实际困难与问题。一次,学校一栋院馆大楼发生顶部磁砖脱落,虽未造成人员伤害,但顾秉林认为此事关系到师生的人身安全,不能有一丝麻痹大意。他亲自带领3位副校长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一起召开现场会,分析原因、查找隐患、举一反三,建立预警和协调机制,坚决杜绝类似现象再次发生。针对很多教职工长期工作负担较重的状况,顾秉林在多种场合提出,希望广大教师劳逸结合、锻炼身体、保持健康,还以身作则,带头参加游泳等健身活动。“五一”劳动节,他与后勤等单位的工人代表座谈,感谢他们为师生后勤保障作出的辛勤奉献。教师节、儿童节之际,他又来到附中、附小和幼儿园,勉励老师们为培育英才打好基础,也为教职员工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子女教育问题解决后顾之忧。他常说,我们要尽力多为大家办实事、办好事。顾秉林担任校长的9年间,清华教职工收入翻了一番;新清华学堂、音乐厅、校史馆等一批新建筑在校园内拔地而起,学清苑教职工住宅项目也终于在去年开工兴建。
2004年8月的一天,顾秉林正在工字厅门口送客,看到一位刚刚反映过住房问题的青年教师,便主动走过去告诉他,学校领导已经讨论解决了他反映的问题。谈起往事,如今这位教师仍深有感触:“我觉得校长不是仅仅把办学作为一件事来做,而是投入了感情,有着关爱师生、以人为本的大情怀。”
随着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不断改善,顾秉林深感欣慰。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顾秉林的一家曾是夫妻二人与双方的四位老人及自己的女儿等同住在一起,虽显拥挤,但一家人其乐融融。了解他的一些老师曾说,其实顾校长乐观包容、平易近人、善于协调的作风,与他多年在和睦大家庭中的生活很有关系。一次,顾秉林的岳母病倒,他自己蹬三轮车把岳母送到校医院。正在看病的一些老师看到这一场景后,有些惊奇地低声议论:“那不是顾校长嘛!”
谈到顾秉林的性格,无论上级部门领导,还是校内师生员工,都觉得他为人谦和宽厚、处事严谨稳重。在他刚刚担任校长时,就有人建议:“当校长,要有霸气,得说一不二。”对此,顾秉林却不以为然,他说:“高等学校是学者做学问、学生求知识的净土和乐园,我所希望的是大家认同我们学校的整体目标,并变成每个人追求卓越的自觉行为。我是校长,更是教师,要教育学生。如果我的学生不是靠真才实学去发展,而是靠什么霸气甚至政治手腕去‘闯天下’,那将是我极大的悲哀,也是教育的失败。”
在三年前那次“与校长面对面”的对话中,一位女生曾经向顾秉林提问:“当您退休时,最留恋清华的什么?”他动情地回答说:“我留恋清华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我的血液中已经深深溶入了‘清华’这两个字。”如今,在离开校长岗位时,顾秉林再次向全校师生员工深情告白:“无论何时,我热爱清华的心,将永远不变!”
来源:新清华 第1872期 2012-03-16